缘起
(相关资料图)
粤港澳大湾区孕育
" 演唱会经济 " 土壤
近几个月来,广州白领 Cindy 成为妥妥的 " 演唱会特种兵 "。
自今年 1 月起,她先是跑去香港观看了演唱会,又去澳门看了演出,还在 " 家门口 " 天河体育中心 " 打卡 "。" 这段时间,我喜欢的歌手纷纷开启巡演,基本都会有湾区城市的场次,真的很方便。"Cindy 扳着手指头数了数,她有时候会选择当天往返,有时候也会在看完演唱会后留多一天来个 citywalk。
" 身边的朋友好像天天都在抢票,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在朋友圈刷到演唱会现场视频。" 以往每年偶尔看一两次演出的 Cindy,今年成为演唱会的 " 常客 "。她笑言:" 外省的朋友都羡慕我,在周边城市就能看到这么多不同的演唱会。"
今年以来,包括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在内的线下演出市场迎来 " 报复性 " 复苏。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 19.33 万场,同比增长 400.86%;演出票房收入 167.93 亿元,同比增长 673.49%;观众人数 6223.66 万人次,同比增长超 10 倍。
而在这其中,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共演出 506 场,票房收入 24.97 亿元,观众人数 550.10 万人次。与疫情前的 2019 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的演出票房,已达到了 2019 年全年(200.41 亿元)的 84%;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票房收入,达到 2019 年全年(42.59 亿元)的近 60%。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 — 2024 年中国演唱会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举办的演唱会以一线城市为主,其中上海、广州、北京和武汉的大型演唱会场次最多。此外还包括了成都、长沙、苏州、杭州、南京、沈阳、西安等。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歌手艺人众多的香港素来是演唱会热门地。今年以来,被追星人戏称为 " 广寒宫 " 的广州开始逆袭,吸引了不少歌星开唱;澳门土地面积虽小,但各场馆全面发力,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及优势,持续引入及举办各项文娱康体活动,持续深化 " 旅游 + 娱乐表演 " 跨界融合。
记者通过公开信息统计了穗深港澳主要文娱活动场馆举行的大型演唱会数量(不包括音乐节及 livehouse 演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分别举办了 150、92、41、20 场次演唱会,合计超过 300 场。
大湾区内地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备受香港歌手喜爱的演唱会举办地。根据记者的上述统计,在广州举办的 41 场次演唱会中,香港歌手的场次占比达到 25%。
" 在大湾区,香港有众多著名歌手、明星艺人,能提供丰富的演艺活动,向来是演唱会的热门之地;而湾区内其他城市既有适合举办演唱会等演艺活动的场地,也和香港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基础,粤语歌的粉丝基础深厚,因此成为香港歌手到内地开演唱会的最佳选择,带动了这些城市的演唱会热度。" 张毅分析道。
优势
看好湾区内地城市
面向全国辐射全球
正是看到了大湾区内地城市市场的巨大潜力,香港曲词作家及音乐制作人林健华早在十年前就选择了从香港来到广州发展。" 作为一名歌手、艺人,无论在哪里,最主要的事是创作和演出。在香港受制于空间,演出场地比较紧缺;但是来到内地,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有更多的舞台供我们演出,吸引到的受众、市场也会大很多。" 林健华说道,这不仅关乎艺人本身的经济收入,也关乎其成功的机遇。
林健华来到广州后开拓了不少新业务,也找到了更多发展机遇。他不仅代理了世界表演艺术锦标赛中国区赛事,也开设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J10 音乐娱乐,今年更是操刀策划了不少线下音乐活动。
对于观众来说,跨城观演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选择。热衷于演唱会打卡的 Cindy 就认为,在不同城市可以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各有优势。
根据艾媒咨询的研究报告,中国居民观看演唱会的预算集中在 1000-3000 元(52.1%)之间,可接受的观演距离大多为周边城市(55.2%),举办城市远近以及时间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观看演唱会的意愿。
" 香港的演唱会场地普遍比内地体育场馆小,观众离舞台的距离会近一点,性价比高一点;澳门的配套服务很好,看完演唱会还能搭乘免费接驳车去口岸过关回内地;广州人多更热闹,气氛会更热烈。"Cindy 说。
来自佛山的 Daniel 也喜欢约上友人去香港看演唱会。" 歌手在香港主场的演唱会有时会有惊喜,例如可能会邀请另一位本地明星担任演唱会嘉宾,又或者在演唱会结束后会响应观众的‘安可’(encore,意为返场再唱)呼声,多唱一两首歌。"
张毅指出,大湾区城市群内交通便捷、文旅配套设施成熟,跨城观演也能满足大部分人对观看演唱会的预算、距离等要求;此外,大湾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强,能吸引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周边省份的受众来跨城观演,这都将促进大湾区演唱会经济的发展。
火爆的线下演出市场,既让资本逐利而动、纷纷入局,也让不同城市之间打响了演唱会 " 争夺战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李舟认为,站在 " 演唱会经济 " 窗口期,应该用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如何把一时的 " 流量 " 变成可持续的 " 留量 "。"一方面有赖于政策的支持,大湾区可在积极引进各类演出活动的同时,与当地优势文旅资源深度结合、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环境,吸引优秀的文化企业把总部落户在大湾区,助力他们在此面向全国、辐射全球,不断发展壮大。"
跨界
" 演唱会 + 文旅 "
产生杠杆效应
今年 5 月,Daniel 去香港看演唱会时,特意买了周六的门票,周日就在香港街头逛吃逛喝,还打卡了去年新开馆的香港故宫。他算了下这趟旅程的花销,演唱会门票仅为总开销的 20%,其余的钱则花在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
香港旅游发展局在 8 月 10 日举行的业界简报会上,分析了香港旅游业的最新情况与趋势。该局指出,因购物而赴港的旅客比例呈减少趋势,如今旅客更多追求多元深度的体验,而参与流行音乐会或演唱会就是其中一项备受欢迎的活动。
举办演唱会,对城市文旅产业带来的 " 杠杆效应 " 越发明显。为期 4 天的某歌手演唱会为海口带来了 9.76 亿元的旅游收入,超过海口端午假期旅游收入的 3 倍,甚至比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还高出约 1 亿元。
许多城市已看到此中机遇。7 月底在天津东疆湾沙滩景区开唱的 " 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 · 京津冀站 ",便专门开通京津跨城交通运输线路,三天内观众人数超 6 万人次,其中北京和河北的观众占比近五成。呼和浩特、南宁、南昌、包头、泉州等中小城市也在努力吸引优质演唱会、音乐节落地。
艾媒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演唱会观众参与演唱会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消费集中在住宿、餐饮、交通上;近年出行便捷度的提升推动了 " 演唱会 + 文旅 " 的发展;演唱会结束后,观众在演唱会所在地的逗留带动了夜间消费市场活跃度。
张毅表示,在国内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演出行业的跨界融合正不断丰富,与旅游资源、网络表演、夜间经济、数字产品、商业空间等形成更多元的融合业态,有力地促进消费、拉动经济。
" 有些城市和某些明星产生深度交集,也会让粉丝们与这座城市产生情感链接,他们可能会制定与此相关的一些特色行程,打卡偶像同款。" 李舟指出,演唱会产生的影响力具有长效机制,不仅局限于为了奔赴一场演唱会而产生的门票、交通、酒店、餐饮等消费,许多粉丝还会趁着参加演唱会,进行其他文旅休闲活动。
张毅认为,区别于纯粹的旅游体验带给人的疲累印象,大家都是带着兴奋、美好的心情到一座城市观看演唱会,由此衍生的文旅相关体验也会因此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 包括演唱会在内的线下演出活动,不仅能为举办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积极的影响。"他说,大湾区城市经济发达、人均 GDP 较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多地转向了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上,例如演唱会等文化娱乐产品;与此同时,观演人群较强的消费能力,也会更有力地带动在周边产业的消费,包括应援产品、餐饮、住宿等。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媒体行业主管合伙人邱丽婷认为,大湾区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好 " 演唱会经济 " 带来的机遇,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加强联动与合作,带动大湾区内文旅产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 大湾区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可以把演唱会与周边城市的文旅项目相结合,例如打造‘香港观演 + 广州观光’的组合产品,提供更丰富、全面、多元化的消费体验。"
辐射
" 演唱会经济 "
带动配套产业
一场热闹的演唱会,除了带来一次性的人流聚集、文旅消费,也促使其配套服务的需求增加,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相关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线下演出活动的举办,离不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方的协同配合。
上游包括了主办方(包括策划及制作方)、演员和场馆等。以场馆为例,作为线下演出活动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其数量和规模对演出市场的供应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梳理发现,全国各城市体育场馆容量排名前三十中,大湾区占了三席,包括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圳市大运中心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可容纳人数均在 6 万以上。
林健华表示,除了大型体育场馆以外,大湾区内地城市还有规模不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演艺场地、活动空间,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演艺活动巡演档期和周期的需求。" 香港众多歌手带来的丰富演艺产品,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丰富的场馆供给相结合,可以实现共赢。" 他说。
在产业链中游,则包括了音响、灯光、舞台等演艺设备行业。根据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官网介绍,广东作为最早发展舞台灯光音响行业的地区,聚集了全国超过 80% 的演艺设备企业,每年行业总产值占据全国八成。
该商会荣誉会长、广州锐丰科技董事长王锐祥,30 年前正是以代理销售进口品牌音响起家。" 虽然赚到了钱,但是我并不甘心只为外国品牌‘搬砖’。所以两三年后我就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把在销售端掌握到的客户需求,与生产端的技术研发相结合,打造了国产音响品牌‘ LAX ’,一点一点从‘老东家’手里抢占市场份额。"
成功拿下广州长隆夜间野生动物世界、广州体育馆、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项目的专业灯光、音响工程后,王锐祥依托企业在硬件设备和大型活动项目中的实力和经验,朝着产业链上游转型升级,跨界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如今其麾下的锐丰文化涉足大型活动承制、文体中心运营、城市名片打造、小镇开发运营等业务。
已举办了十一届的广州国际灯光节,正是由锐丰文化负责策展运营,在过去 10 年累计吸引了超过 6500 万市民游客到现场参观,已成为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 大湾区繁荣的‘演唱会经济’使相关产业链上的行业企业积累了成熟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身竞争力。" 张毅表示,这种能力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抓住更多不同的发展机遇。
线下演出活动的产业链下游,则包括了运营推广、票务、安保,等等。
今年演出市场的火爆,也让不少粉丝苦于 " 一票难求 "。针对 " 黄牛票 " 问题,广东多地公安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正探索建立 " 谁购票谁观看 " 的实名购票和 " 票证合一 " 实名进场观演的机制,规范演出行业秩序。
" 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售票机制,促进消费公平,才能保障演出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邱丽婷表示,品类多样的线下演出活动密集举行,吸引了巨量人流,促进了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的同时,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感知、合法权益,做好相应的保障服务和监管工作,维护好整个营业性演出市场的秩序,才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则指出,演出市场的逐步恢复为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应重视优质文化内容的供应。" 大湾区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例如我们与香港的互动也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互相引进对方的演出,到双方联合制作剧目,再到共同孵化戏剧人才等等,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促进大湾区文化繁荣、行业共赢发展。"
■延伸阅读
湾区故事:" 北上 " 已成潮流,港澳青年内地谋发展正当时
湾区故事:从 Idea 到 Money,文化创意产业化有哪些关卡要突破?
湾区故事:" 老广交 " 的家族传承与百届情缘
湾区故事:久违的港澳春茗,涌动的商机无限
湾区故事:恢复通关满月,忙碌的日子回来了
湾区故事:一别三年,我们的爱未停
【采写】南方 + 记者 曾美玲
【统筹】吴哲 伍青
【数据整理】实习生 黄碧莹
【海报设计】喻焰
标签: